常見產後併發症包括產後出血、產後延遲性子宮出血、陰道血腫、傷口皮下血腫、子宮內膜發炎、產科感染(例如:傷口感染、子宮發炎、乳腺發炎、泌尿道感染及產褥熱)等。 為什麼要建立這項指標? 本項指標採用以14天為觀察範圍,瞭解產婦再度住院的比例高低,藉由這個指標結果,督促醫院更深入瞭解其原因,提升產婦產前及產後的醫療照護品質。 保險醫事服務機構醫療服務點數申報資料
 醫院指標值≦分區指標值或全國指標值 表示該院對產婦產前及產後的醫療照護品質較理想 醫院指標值>分區指標值或全國指標值 表示該醫院產婦生產案件14日內非計畫性再住院率,較其他醫院高,但因為造成產婦出院後短期內再度住院的可能原因很多,有時不能直接歸因於該醫院。健保署會加強監控該醫院是否有不適當的處理,以保障產婦生產前、後的醫療品質。 指標計算係以健保醫療費用申報資料,考量健保申報資料欄位有限,無法反應完整醫療過程與結果。指標數字的表現可能為多重原因造成,僅能呈現部分成效或結果,醫療適當性仍需就病人情形由醫療專業認定,不應直接認定反應品質,請使用者解讀時審慎。

近年來「產後延遲性子宮出血」病例增加的原因,可能與國人普遍有坐月子食補和產後服用生化湯習慣有關。另外,哺餵母乳成為國家重大衛生政策與醫療進步指標有關,這個政策提高了產婦哺餵母乳的人數,產婦哺餵母乳的機會變大,相對的提高了「乳腺發炎」的機會。 造成產婦出院後短期內再度住院的可能原因? - 產婦出院後沒有依照醫師指示照護。
- 產婦衛教不足。
- 產婦忙於照護新生兒而忽視自身照護。
- 社區資源缺乏。
- 可能與住院期間醫療品質有關。
 指標定義 指標名稱:同院所生產案件14日內非計畫性再住院率 分子: 分母案件出院後14日內非計畫性再住院案件數。 分母: 同一家醫院當季生產住院案件數。 -
生產出院案件:申報生產醫令之案件依ID、出生日期、住院日期歸戶 。 -
分子排除新生兒未領卡(部分負擔代碼903)。 -
生產醫令(將依支付標準修訂調整):81004C、81005C、81024C、81025C、81026C、81028C、81029C、97006K、97007A、97008B、97009C、81005B、81017C、81018C、81019C、97001K、97002A、97003B、97004C、97005D、97931K、97932A、97933B、97934C、81034C。 計算公式: (分子/分母)x 100% 範例: ○○醫院在這一季中有100個生產住院個案,其中5個人於14日內再回到○○醫院住院,則○○醫院該季的「同院所生產案件14日內非計畫性再住院率」計算方式 : (5人/100人)x100%=5% 資料範圍:每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