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幾年來心臟疾病已躍居台灣十大死因前二名,而冠狀動脈心臟病又以併發急性心肌梗塞最為可怕,雖然這十幾年來醫學精進,使得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隨著進入工業化社會,國人飲食逐漸西化,以及現代人生活緊張的節奏下,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不僅日漸升高,且發生年齡有年輕化趨勢。
「心肌梗塞」定義是心臟肌肉細胞因其供給營養及氧氣的血管,突發幾近完全或完全阻塞,使得供給心肌的血流中斷;若持續阻塞,則會導致心肌缺氧受損或壞死,進而使得心臟功能減低,若短時間內無法打開血流受阻的血管,將造成心臟肌肉細胞的永久損傷甚至死亡,並產生後續併發症
(如惡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更可能造成死亡或不可逆的傷害。
有關心肌梗塞的診斷流程與治療策略,在醫學研究與實證醫學上已有明顯的規範指引,主要目的即是要減少病人猝死與併發症的產生,進而改善心血管疾病病人的照護品質。急性心肌梗塞治療首重把握黃金時間,儘早打通阻塞血管以救回瀕臨壞死心肌、減少心臟受損範圍,避免猝死最為重要,目前相關重要評估照護品質內容包括:完成心電圖、特定心肌酵素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檢驗、各種治療藥物的給予及介入性心導管的治療等,均是提高心肌梗塞病人照護品質、降低死亡率與併發症重要的指標;此外,住院期間重要治療與相關衛教,對於預防心肌梗塞後續的併發症,也扮演指標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