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是排洩體內廢物及代謝藥物的重要器官,若有全身系統性疾病或是不適當使用藥物,皆會損傷腎臟。隨著人口老化與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等慢性疾病增加,造成慢性腎臟疾病患者亦持續增加。慢性腎臟疾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不容易發現,如果腎臟功能持續下降,最後變成尿毒症,就必須依賴洗腎或腎臟移植代替腎臟功能。
慢性腎臟病是沉默的殺手,除非藉由早期的篩檢發現,否則往往到了末期才會出現明顯症狀;因此定期檢查,早期篩檢發現,早期接受治療就更顯重要。
造成腎臟功能損害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類:
1.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及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病,皆可能引起腎臟功能損害;尤其是罹病十年以上的糖尿病患,約有三分之一會產生腎臟功能減退現象。因此慢性疾病的病人,一定要積極治療,避免或減緩腎臟功能下降。
2.自體免疫疾病:如果人體內免疫系統功能失調,就會無法區分自體免疫或外來病原,進而攻擊自己的腎臟,導致腎臟功能損害。須使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且必須長期追蹤治療,並避免擅自調整藥物劑量及停藥。
3.不當服用藥物:部份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NSAID)、部份抗生素、含碘顯影劑及重金屬,可能會影響腎臟功能,慢性腎臟病患在使用這些藥物時,須調整劑量或暫停使用,以避免傷腎。有許多藥物及民間偏方,對腎臟功能的影響仍然不清楚,但自行服用不明的偏方或濫用止痛藥物,導致嚴重損壞。因此,避免不當服用藥物是避免腎臟損壞的方法。
4.尿路阻塞:泌尿道結石、狹窄及膀胱尿液滯留,皆可能影響腎臟功能但許多慢性尿路阻塞的病人,僅注意疼痛的有無及排尿量的大小,反而忽略了腎臟功能的損害。
5.遺傳:少數腎臟病變是由遺傳而來,例如多囊腎等家族遺傳疾病。前述這些族群容易罹患腎臟病,此類病患及家屬皆需定期追蹤腎臟功能、積極治療,可避免或減緩腎臟功能下降。
慢性腎臟病可分為五期,主要以年齡、性別、血清肌酸酐,綜合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值(GFR)」來判斷腎功能。當腎絲球過濾率值過低(<60ml/min/1.73m²)或出現蛋白尿、血尿等腎臟損傷狀況,持續「三個月以上」,即為慢性腎臟病。
分期 |
描述 |
估計腎絲球過濾率(eGFR) |
第一期 |
腎絲球過濾率正常或增加,但有蛋白尿、血尿等腎臟損傷狀況 |
≧90 ml/min/1.73m² |
第二期 |
腎絲球過濾率輕微下降,併有蛋白尿、血尿等狀況 |
60-89.9 ml/min/1.73m² |
第三期 |
腎絲球過濾率中等程度下降 3a期 3b期 |
30-59.9 ml/min/1.73m² 45-59.9 ml/min/1.73m² 30-44.9 ml/min/1.73m² |
第四期 |
腎絲球過濾率嚴重下降 |
15-29.9 ml/min/1.73m² |
第五期 |
腎臟衰竭 |
<15 ml/min/1.73m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