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巫敏生
五月廿七日「回應『病歷電子化』」,說得對,電子化不是萬能。台語有諺:「有一好,嘸二好」。
美國之所以推動病歷電子化,其來有自。兩年前,卡翠那颶風橫掃美南,紐奧良市應聲而「沉」,滿目瘡痍。成千上萬的人流落鄰州,嗷嗷待哺同時亟需診治。
由於病歷調閱不易,無端受苦受難者不乏案例,甚至有死亡者,美國人始驚覺到,病歷如果e化,情形當不至於如此不堪。
美國醫生e化病歷者,迄今僅約十%。鑑於美國榮民總醫院(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 VHA)雖然服務對象類多貧而多病,年紀又大,但診斷錯誤率低,而療效卻高。經研判,該院率先推動病歷e化,應居首功。
其實,美國官辦的老人健保局(Medicare)刻正研採差異性支付標準,凡是病歷e化醫生,支付標準酌予提高,以資利誘。匠心獨運,可見一斑。
國內全民健保儲存全民就醫資料庫,曾有美國來訪外賓譽之為寶藏,當為病歷e化基礎建設重要的一環。無可諱言的,劉文所揭各項疑慮,我們必須嚴肅面對,設法避免或減至最小。
不過,推動病歷e化,仍屬不得不走的路。
(自由時報960531, 作者為健保局副經理)
回應「病歷電子化」
■ 劉競明
健保局副理巫敏生大力提倡所謂的「病歷電子化」,但電子化非萬能,就如同日前台大醫院電腦大當機時,還得全面採取手工開單作業。
在全面實施電子病歷的單位,例如門診作業本人已可應付裕如,然而對於住院病患,目前必須將所有病患資料列印貼上手寫病歷,仍頗繁瑣。同時主治醫師巡診之簽章,或寫病程記載時,如何單用「電子簽章」來證實醫師確實來看過病患?是否仍須醫師親自在列印之紙本簽名?
同時,電子病歷常因方便性會製作許多「範本」,醫師雖可節省時間,但無形中卻失去對個別病患在病史探討上用心研究及記錄,在流行病學研究上就易於失真;其「複製貼上」的毛病,也常會被病歷審查者詬病。
同時數位影像如何呈現於電子病歷上,於技術上雖不成問題,但對病患隱私之維護,仍應思考。而使用電子病歷之權限如何劃分,病患能否「影印」或「燒錄」全部的電子病歷,那些人有權限進入病患的電子病歷檔案等,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自由時報960527, 作者為長庚醫院主治醫師)
病歷電子化
■ 巫敏生
美國醫界在推動資訊化方面,據專家估算,從二○○五至二○一○年間,醫界平均每年增加四點七%投入資訊化,遠高於其他行業。
國內病歷電子化計畫尚處於起步階段。鑑於天災地變,無論幅度或頻率都相繼提高,臺灣應有見微知著的警覺,從而預作防範措施,極關重要,而病歷電子化乃其中重要一環。是故,加速病歷電子化,殆有必要。
全民健保推動醫療費用申報電子化極為成功,已接近百分之百。健保IC卡早已人手一卡,而且歷時五載。直言之,在醫療院所端,病歷電子化雛形已具,對於病歷進一步電子化,大體障礙已排除,期待有關單位再加把勁,早日竟其全功。
(自由時報960525, 作者為健保局副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