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Q
- Q41:健保署的APP可以查詢醫療診所開診情形嗎?
- Q42:部分專科診所看診假日開診率低,仍需要到大醫院掛急診,假日診所開診率資料,可否再細分科別統計?
- Q43:診所的醫療品質和醫院一樣嗎?病人到診所就醫並無法辨識品質及疾病治療方式,健保署有無提升診所醫師治療品質之作為供民眾參考?
- Q44:病患換了看診醫院,要如何讓醫師瞭解病歷?
- Q45:民眾無法自行判斷疾病嚴重程度,亦無值得信賴的醫生可諮詢,能否提供檢傷標準讓民眾判斷病情?
- Q46:實施分級醫療,對於原本在大醫院領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下稱慢連箋)處方藥品的病患,改至社區的診所就醫,開立慢連箋是否會受影響?
- Q47: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分次領藥,一次最多領一個月,如果出國期間較長,藥量不足怎麼辦?
- Q48:是否可以選專科醫師擔任家庭醫師?
- Q49:非專科醫師看特定專科疾病並開立藥方是否可行?
- Q50:中醫用藥是否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
- Q51:病人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要求基層院所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
- Q52:基層院所常對民眾說:「只能用簡表開三天藥」,這種情況可以改善嗎?
- Q53:轉診後,基層院所開立的藥跟醫院學中心開立的藥會是同等級嗎?
- Q54:基層醫療院所可以拿到和醫學中心一樣的兒童專用藥劑,而不是磨粉及糖漿藥水?
- Q55:基層院所藥袋標示是否可以跟醫學中心一樣清楚,並且是一袋一藥?
- Q56:健保署是否能提供藥局資訊,讓民眾查詢有完整包裝、完整標示和提供藥物諮詢的藥局?
- Q57:政府要民眾就近找 "厝邊好醫師" ,民眾相信基層院所也一定有好醫師,但是要如何找到 ? 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民眾解決問題? 政府既然要推厝邊好醫師,可以提供民眾諮詢專線嗎?可以推薦適合的厝邊好醫師嗎 ?
- Q58:轉診的制度實施後,民眾看任何病都到同一個診所就診,或是分別到不同專科診所看病?
- Q59:誰能保證診所的品質?若被誤診,誰能負責?若小診所的基本檢驗設備不足,將病人轉診到大醫院卻又被轉回小診所,會因此延誤治療時機嗎?小朋友持續發燒,民眾覺得需要轉診到比較大的醫院去,但是診所醫師認為帶回家觀察就好,民眾一方面擔心是診所醫師輕忽了病症,另一方面也怕是自己過度緊張。是否能提供判斷基準?
- Q60:每家基層院所都會聘合格的護理人員協助看診及服務嗎?
- Q61:醫院有評鑑區分基本品質要求,健保署支持基層院所應進行評鑑或接受民眾評比推薦嗎?
- Q62:有電子轉診系統可供使用嗎?
- Q63:電子轉診平台上「已掛號」是指什麼意思?
- Q64:電子轉診單是要等到病患確定到接受轉診醫院再掛號,還是須事先幫病患掛號呢?
- Q65:若轉出院所不知道接受端院所的機構代碼,如何為病人辦理轉診?
- Q66:於電子轉診平台開立轉診單後還需要列印書面轉診單嗎?
- Q67:未參加電子病歷計畫之牙醫院所是否不能上傳電子轉診個案資料?
- Q68:基層院所開立電子轉診單時,病人基本資料無法直接帶出, 該如何處理?
- Q69:基層院所透過電子轉診平台將個案轉診至醫學中心,醫學中心並未透過平台回復,而是以書面資料回復,轉出院所該如何處理?
- Q70:轉診平台系統可否儘速與醫療院所之HIS系統進行聯結?
- Q71:視同轉診之回診醫院計價櫃台如何認定,申報部分負擔代碼為何?
- Q72:假設醫院轉診中心從電子轉診平台收到訊息,是否可以讓轉診中心人員知道今天從診所轉診平台的所有轉診名單嗎?另醫師登錄相關轉診病摘、醫囑至VPN,仍需醫師的醫事人員卡才能上傳,是否能提供上傳的XML頁面,由轉診中心即可進行批次作業上傳至VPN?
- Q73:健保署的電子轉診平台資料透過VPN傳輸,與醫院自己跟原合作診所連結的電子轉診平台造成雙重作業,是否一定要使用健保署的電子轉診單?若基層院所使用紙本轉診單,醫院需轉換為電子轉診資料?電子轉診單是否需要印下來歸檔病歷嗎?
- Q74:基層院所使用紙本轉診單,醫院仍完成即時上傳電子轉診單是否有補助費用5點?
- Q75:會不會因病人堅持要到指定醫院等因素造成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轉診率?
- Q76:接受端院所是否有能力於online回復轉診單上所有的需回復的欄位?
- Q77:為提升轉診效果,是否能將HIS系統連線至本署電子轉診平台?
- Q78:轉出院所協助病患轉診掛號時,常掛不上號,而且部分接受端醫院有初診病患不能使用網路掛號的限制,轉出院所該如何處理?
- Q79:若轉出個案病情複雜,需多方會診,接受端院所如何於電子轉診單上回復治療結果?
- Q80:支援醫師也可使用電子轉診平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