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食物的殘渣積留在牙齒上,這些殘渣會讓細菌繁殖增長,並製造出一種酸性物質,這些物質與牙齒接觸後,慢慢地溶解牙齒的鈣質而形成「齲齒」,也就是俗稱的「蛀牙」。
填補材料的使用期限是有時效性的。下列幾項因素會影響填補物的使用期限: - 民眾的因素:全身之健康狀態、年齡、口腔衛生與飲食習慣。
- 牙齒之因素:齲齒之部位與範圍,牙齒之發育狀態、咬合狀態。
- 牙醫師之因素:填補材料之選擇與評估、操作之精確與純熟度。
從歐美文獻報告,不同的填補材料之「年失敗率」約從 1.1 %至7.2%不等,健保署建立這項指標是為了瞭解民眾牙齒因齲齒填補治療後,二年內在同一家牙醫醫院或診所再填補比率。 保險醫事服務機構醫療服務點數申報資料

表示民眾齲齒填補治療後,二年內在同一家醫院牙科或牙醫診所再填補比率比較低,部分原因歸因於該醫院牙科或牙醫診所的牙醫師填補材料之選擇、操作之精確與純熟度較佳。 表示民眾齲齒填補治療後,二年內在同一家醫院牙科或牙醫診所再填補比率比較高,除與牙醫師填補材料之選擇、操作之精確與純熟度外,可能是民眾平常生活習慣及牙齒本身的因素。 指標計算係以健保醫療費用申報資料,考量健保申報資料欄位有限,無法反應完整醫療過程與結果。指標數字的表現可能為多重原因造成,僅能呈現部分成效或結果,醫療適當性仍需就病人情形由醫療專業認定,不應直接認定反應品質,請使用者解讀時審慎。

齲齒是最常見的疾病,其防治之道在於良好的口腔衛生,飲食後馬上刷牙,讓酸性物質無法在牙齒上產生,降低蛀牙發生,民眾也應該定期進行口腔健檢。 一旦「齲齒」發生,「填補」是最普遍的選擇。填補過的牙齒終其一生,因不同因素可能需要填補多次,根據歐、美等國的學術文獻報告牙醫師執行填補時,60 %左右是曾經填補過的牙齒。  指標定義 分子: 各醫事機構牙齒填補之恆牙往前追溯二年內之該醫事機構同病患同牙位,有兩次以上(含)牙齒填補之顆數,但排除牙醫至「無牙醫鄉」服務的案件。 分母: 該時期(該季)各醫事機構所有病患,實施牙齒填補之恆牙顆數。 計算公式: (分子/分母)x 100% 運算範圍:每季 |
|